一次破开八处窍穴,萧升全身如遭雷击般疼痛,筋脉仿若被烈火焚烧般灼热不堪。然而,就在他几乎难以忍受之际,丹田处却传来一股清凉之意。他凝神内视,竟发现丹田中升腾起一丝微弱的真元,正缓缓壮大。不多时,这真元已经凝聚成形,让他直接迈入炼气二层。
神剑御雷真诀本是法武双修之法,武道修行产生真气,藏于筋脉;炼气修行则凝聚灵气为真元,藏于丹田。然而,萧升自修行以来,虽在武道上进展神速,却始终未能产生真元。他一直以为自己无灵根,修仙无望,南华大儒也只是宽慰他“时机未到”。如今,他终于明白,这时机便是眼下。
萧升重新拿出那枚古老的落宝金钱,发现之前积蓄的金光已经完全褪去。他暗自思忖:看来想要发挥落宝金钱最大的功用,功德和金银之物要多积攒些。
翌日清晨,萧升早早赶到百事院,为至圣院的督学差事请了假,随即下山直奔中州城。他知道虽然宗门任务中偶有金银奖励,但大多还是以功法、丹药为主,而宗门子弟中许多出身高门大户,并不缺乏财物。他想要赚点钱,还得另辟蹊径,比如接取官府的悬赏。
踏入中州城,萧升径直走向府衙。大夏皇朝因诸侯割据,民间尚武,加之太清圣宗等学府的影响,导致江湖势力众多,官府则相对势弱。府衙的力量大多仅能庇护城池周边,边远之地更是难以兼顾。妖魔横行、山贼猖獗,使得悬赏制度成为维持治安的重要手段。
府衙门口的两名衙役见到一名年纪不过十六七岁的少年道士前来查看悬赏,虽有些惊讶,但想到中夷嵩山的高人众多,也不敢多言。萧升认真翻阅悬赏榜单,最终挑选了两个悬赏金额最高的目标:
一是汤凌绝,原为中州银甲军副将,因与中州城主女眷有染叛逃,沦为山贼。他修为已达内劲境巅峰,枪法凌厉,专门劫杀往来商队。
二是祝长夜,宁州水匪出身,因宁州海域妖族横行,势力难以为继,遂转移至中州。他麾下收编了大量饥民,数次挫败官府围剿,势力日益壮大。只抢劫富商和官府,却无扰百姓,被视为“义贼”。
萧升略一沉吟,最终决定选择汤凌绝。毕竟,汤凌绝劫杀无辜,行事伤天害理,击杀他萧升心中没有负担。两名衙役听到萧升选定汤凌绝,都忍不住露出诧异之色。一名年长的衙役忍不住说道:
“小道长,汤凌绝可不是寻常山贼。他武功已入化境,银甲军中不知有多少好手败在他手下。不是我看轻道长,但这悬赏恐怕不是新出山的道士能完成的。若是练手,何不挑些简单的?”
萧升淡然一笑,答道:“这悬赏非是我要接,而是家师欲积攒功德,由我代为查询。请问汤凌绝的悬赏可有凭证要求?”
听闻此言,那衙役顿时恍然,脸上多了几分敬意。“原来如此!道长师父定是高人。汤凌绝的标志是一杆银枪,人头和银枪即可作为凭证。”说罢,他又详细描述了汤凌绝的相貌与枪法特点,最后拱手相送。
另一名年轻衙役目送萧升离去,不禁低声道:“这年头,连道士都入世了。这汤凌绝可不是善茬,但愿那位高人真有本事,莫要连这小道长也搭进去。”
萧升离开中州城,直奔五龙山。行至第三日,他已来到山脚下。五龙山地势陡峭,山道险峻,鲜有人迹,山匪便盘踞于此,设立五龙寨作为据点。萧升站在山脚,运起玄光院传授的望气术。这门术法虽然粗浅,却可观山川地形,也能探测气数。在萧升练气未成时,此术他始终无法施展,如今练气入门,便想一探这五龙寨的气数。
望气术下,山精鬼怪多呈青气,修士与武者为金气,官宦贵人则为紫气;若气数低迷则显现灰气,而杀人无数者则掺杂红气。五龙寨上空灰气沉沉,隐隐夹杂着浓重的红气——显然,这些山匪果真如官府所言,双手沾满无辜鲜血。
萧升并未急于入寨。他寻了一棵高大的古树,盘膝打坐,待夜幕降临后伺机而动。不多时,他忽见远处尘土飞扬,一队人马正沿山道而上。为首之人身披白衣,胯下一匹神骏的白龙驹。萧升细看,竟是中州城少主白少君!只见寨内早有山匪出迎,态度极为恭敬。
“白少君为何出现在这里?”萧升心生疑窦,“他与这伙山贼,竟如此熟稔?”
入夜,五龙寨灯火通明,阵阵喧闹声透出一派狂欢之气,显然正在举办酒宴。萧升趁夜色潜入山寨,施展望气术直奔金光最盛之处而去。果然,酒宴正厅中,白少君端坐主位,汤凌绝则居下首,身旁另有两名武者分立。两侧坐着一众山寨小头目,场面热闹非常。
汤凌绝举杯畅饮,满脸得意地说道:“多亏少主提供消息,我等才能截获押运的两只青兜兽。那两名护送的内劲境高手,也已被我斩杀!”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