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喧嚣的香港油麻地,庙街的“济世堂”中医馆宛如一方静谧的净土,散发着淡淡的草药香与书香。馆内,郑宜婷正忙着整理药材,她的脖颈上挂着一枚令狐冲遗留的桃木剑挂坠,这不仅是她的护身符,也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药柜深处,藏着慕士塔格女巫教派的古老经文与仪式用具,每一页经文中都夹着吸血鬼獠牙磨成的针灸针,闪烁着诡异的光芒。

一日,郑宜婷正坐在馆内,手捧一本泛黄的古籍,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这时,一位年迈的学者模样的老人缓缓走进“济世堂”,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知的探寻。

“郑小姐,我听闻你不仅医术高超,还对古籍有着独到的见解。”老人开口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沙哑。

郑宜婷微微一笑,放下手中的书卷:“老先生过奖了,不知您今日前来,有何事相询?”

老人从怀中掏出一本破旧的史书,封面上写着“二十四史”四个大字:“我近日研读历史,发现古今之人的成败兴衰,似乎都遵循着某种隐秘的规律。特别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们的成功秘诀,我思来想去,只觉得可以用‘脸厚心黑’四个字来概括。”

郑宜婷闻言,心中一动,她曾听闻慕士塔格女巫教派中也有关于人性善恶的探讨,与这“脸厚心黑”之说似乎有着某种契合之处。

“老先生,您这说法倒是新奇。不过,我认为人性的复杂远非这四个字所能概括。但既然您提到了三国,我倒想起了一段古老的传说,与这‘脸厚心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郑宜婷缓缓说道。

老人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哦?愿闻其详。”

郑宜婷站起身,走到药柜旁,轻轻抽出一卷古老的经文:“这传说源自慕士塔格女巫教派,据说在远古时期,人性中的善恶如同日月交替,而‘脸厚心黑’实则是人性中阴暗面的一种极端体现。教派中的智者曾言,黄缮之人,虽能一时得势,但终将因失衡而走向衰败。”

老人听得入迷,不禁问道:“那如何才能避免这种衰败呢?”

郑宜婷微微一笑,将经文放回原处:“平衡之道,在于阴阳调和。正如这中医之理,药性有寒热温凉,需对症下药,方能治病救人。人性亦然,需以善念为引,以智慧为烛,照亮心中的阴暗角落。”

就在两人交谈之际,一阵奇异的风吹过,“济世堂”内的烛火突然摇曳不定,一股莫名的力量将郑宜婷和老人卷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当他们再次睁开眼时,发现自己身处一座巨大的宫殿之中,宫殿的墙壁上刻满了奇怪的符号和图案,与郑宜婷在慕士塔格女巫教派中见过的某些仪式符号极为相似。

“这是哪里?”老人惊恐地问道。

郑宜婷环顾四周,心中暗自思量: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黄缮之域?她曾听闻,黄缮之域是一个充满权力与欲望的世界,只有掌握平衡之道的人,才能在这里生存下去。

就在这时,一位身着华服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而复杂的光芒。

“欢迎来到黄缮之域,我是这里的守护者之一。”中年男子开口道,“你们既然来到这里,便是与黄缮之缘有着不解之缘。不过,要想在这里生存下去,就必须掌握黄缮之学的精髓。”

郑宜婷心中一动,她曾听闻黄缮之学乃是人性中阴暗面的极致体现,但如今亲眼所见,却觉得这其中似乎蕴含着更深的奥秘。

“敢问守护者,黄缮之学究竟是何物?”郑宜婷问道。

中年男子微微一笑:“黄缮之学,乃是探究人性善恶、权力欲望之学问。脸厚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心黑者,能为常人所不能为。然则,黄缮并非终极之道,平衡方是至高境界。”

说着,他拿出一本古籍递给郑宜婷:“此乃《黄缮经》,其中蕴含了黄缮之学的精髓与平衡之道。你既来自慕士塔格女巫教派,想必对这其中的奥秘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