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殿上熙和帝盛怒。

这可不像谢峥刚从北境回来时那般。那时候熙和帝有大把时间深思,可此刻不同。

北境告急,直到那浸满北地风沙,似乎只要吸口气便能闻到北地凌冽的冷风的折子被递到熙和帝手中,他才知道北境状况已经惨烈至此。

一直未下雨。

明明该是日日落雨的雨季,竟然少见的晴空万里。

当时还有北境官员上折子,说今年是个好年景,日头甚好水草繁茂。

他当时是怎么批复的?他还赞了那北境官员。

北境当然不止一个袁治。

诺大北境,大小官员数百。

只是袁治官职大,而且又恰好撞到了谢峥的枪口上。

所以谢峥拿他竖了个典型。

北境并未因少了一个袁治而少了递往诏煌城的请安折子。

没了袁治,北境官员有的觉重松了口气,上折子大赞熙和帝英明。

有的提心吊胆,生怕受到牵连。

谢峥曾说过,一个袁治,可没本事把北境搅成一团乱泥。

便在这样你防我,我防你,大家又一起提防朝廷的旨意间。竟然没人主动上报北境干旱。

那个曾经上折子说日头大好水草繁茂的,恨不得剁了自己的手。不过连晴几天罢了,怎么就管不住自己的爪子,上什么盛赞的折子。

现在好了,北境滴雨未下。

原本丰盛的草地枯黄一片。

牛羊瘦的皮包骨。人都要饿死了哪有余粮喂牲口。

北境地广人稀,其实很多习俗和相邻的羌族有些相似。多是放牧为生,然后牛肉羊肉留着过冬吃,毛皮卖给来北境贬皮货的行商,以换点微薄银两。

北境靠南的小部分以种田为生。

今年缺雨少水,有些地方几乎颗粒无收。

没了牧场,便等于北境百姓没了赖以为生的活路。

可没有官员敢如实上报。直到有些小地方开始饿死人,官员们见实在隐瞒不了,这才联名上了折子。

今天早朝熙和帝把折子甩到大殿上。

厉声质问百官为何无人提前示警。

诏煌城很多官员和北境官员都是有来往的。同科的,同门的……总归是有所往来的。

他们难道不知北境大旱?

有人涨着胆子提了句谢大人曾在初夏时候亲至北境……言下之意这是谢峥的锅。谢峥没有上报。

熙和帝冷笑,立时唤了侍卫,将那人架出大殿,赏了顿板子。

“你家夫君的官职本来是没资格上大殿的。不过最近我实在红的发紫,有机会抱着龙鳞剑在大殿有个落脚之地。

所以一眼便认出那人是谁。

那人和史家是姻亲。记得我对你说过,有一阵子谢煜和姓史的走的很近。

这人便是史老大的舅舅。爬了二十年,终于能站在殿尾了。一句话就把自己送到了皇宫外,他是被侍卫抬出去的,而且当殿便被贬了几级,回去做他的小吏了。

现在他见到我都得行礼,遵声谢大人了。”

当然这仇史家是一定记到了谢峥头上。谢峥表示冤枉。

不过那种人向来是不讲道理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