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崇祯早早的就醒来了。

他原本想要多睡一会的,但是身体早就形成生物钟了。

不得不说,朱由检的睡眠质量还是很高的。

虽然是早上五点多左右,但是精神头是很好的。

按照往常的习惯,朱由检是会批阅奏折的。

但是,他是崇祯,不用这么拼命。

让殿外的太监去御膳房弄了一些早饭过来,朱由检愿意早朝之后吃东西,他崇祯可不愿意。

吃过早饭之后,崇祯就前往了皇极殿准备上朝。

当然,这么早,百官还在被窝里。

如今大明的官员大多懒政,一味的捞钱、党争、抗税,根本没有几个办实事的。

皇朝末年,大多都是因为权贵欲望膨胀,底层无法满足导致改朝换代。

如今大明问题更多,多地连年大旱,导致北方的土地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

京城里,就有大量的流民。

一些符合太监招募条件的,就自我阉割了,成了无名白,希望能够混口饭吃。

有些拳脚功夫的,就成为勋贵的家丁。

女子,就更惨了,被卖来卖去,成为这京城权贵的玩物。

这些,没有一个官员和朱由检汇报。

朱由检也没有到外面去视察,他看到的大明只是文官口中的大明。

外派的太监,很快都会被本地的士绅腐化,成为他们的帮凶。

大明的灭亡,不止是朱由检的问题,还是大明整个统治阶层的问题,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到了早上八点左右,陆陆续续的才有官员进入皇极殿。

昨天那份不征剿饷,不再加饷的诏书已经在经厂复印好,今天就会发往各地。

崇祯估计,今天廷议依旧是如何搞钱。

如何搞钱,这个事情崇祯也是很头大。

因为沿海开了海禁,那些士绅们就开始将大明的货物售往国外,导致大量的白银流入大明。

南方,有大把的白银。

但是,崇祯需要的不是白银,需要的是粮食,各种粮食。

其实现在的大明,已经有番薯和土豆了,徐光启一直在推广番薯和土豆在全国各地种植。

番薯,适应性强,水肥需求低,面对恶劣气候也能有收成。但是它一直走不出南方,主要还是因为薯种越冬问题。

番薯是喜温植物,番薯的繁殖材料薯块、薯苗在冬天无法经受严寒。薯块的保存温度需要10~15℃,受冻过热都容易烂坏。

南方的番薯栽培技术并不适用北方的栽培,明末主张推广番薯的徐光启当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提出“欲避冰冻,莫如窖藏”的方法,他的《农政全书》中还介绍了五、六种番薯藏种方法。

但是,朝廷里有大量的文官阻挠徐光启推广这种粮食作物。

因为,文官集团以及地方士绅需要种植大量的经济作物,种植大量的桑树养蚕用来生产丝绸售卖到海外。

同时,也需要种植大量的茶树,将茶叶售卖到海外。

徐光启的方法没有大规模普及,最终导致番薯在这道气温线前踌躇不前。

可惜,徐光启已经死了多年,北方也干旱多年。

当然,这个时候是最容易在北方种植番薯和土豆了。

因为大量的土地荒废,人口大量的外流,北方已经没有多少勋贵了。

宋应星,崇祯觉得他应该可以接过徐光启的传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